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七
問曰:熱在上焦者,因咳為肺痿。肺痿之病,從何得之?師曰:或從汗出,或從嘔吐,或從消渴,小便利數,或從便難,又被快藥下利,重亡津液,故得之。曰:寸口脈數,其人咳,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?師曰:為肺痿之病。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隱隱痛,脈反滑數,此為肺癰,咳唾膿血。 脈數虛者為肺痿,數實者為肺癰。
問曰:病咳逆,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,當有膿血,吐之則死,其脈何類?師曰:寸口脈微而數,微則為風,數則為熱;微則汗出,數則惡寒。風中於衛,呼氣不入;熱過於營,吸而不出。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。風舍於肺,其人則咳,口乾喘滿,咽燥不渴,多唾濁沫,時時振寒,熱之所過,血為之凝滯,蓄結癰膿,吐如米粥。始萌可救,膿成則死。
上氣面浮腫,肩息,其脈浮大,不治,又加利尤甚。
上氣喘而躁者,屬肺脹,欲作風水,發汗則愈。
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,其人不渴,必遺尿,小便數。所以然者,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。此為肺中冷,必眩,多涎唾,甘草乾薑湯以溫之。若服湯已渴者,屬消渴。
咳而上氣,喉中水雞聲,射干麻黃湯主之。
咳逆上氣,時時吐濁,但坐不得眠,皂莢丸主之。
咳而脈浮者,厚朴麻黃湯主之。
脈沈者,澤漆湯主之。
大逆上氣,咽喉不利,止逆下氣者,麥門冬湯主之。
肺癰,喘不得臥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咳而胸滿,振寒脈數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,桔梗湯主之。
咳而上氣,此為肺脹,其人喘,目如脫狀,脈浮大者,越婢加半夏湯主之。
肺脹,咳而上氣,煩躁而喘,脈浮者,心下有水,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。
小青龍加石膏湯方:
麻黃、芍藥、桂枝、細辛、甘草、乾姜各三兩,五味子、半夏各半升,石膏二兩。
右九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。強人服一升,羸者減之,日三服,小兒服四合。
附方:
《外臺》炙甘草湯:治肺痿涎唾多,心中溫溫液液者。
《千金》甘草湯:
甘草。 右一味,以水三升,煮減半,分溫三服。
《千金》生姜甘草湯:治肺痿欬唾涎沫不止,咽燥而渴。
生姜五兩,人參二兩,甘草四兩,大棗十五枚。
右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《千金》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:治肺痿吐涎沫。
桂枝、生姜各三兩;甘草二兩;大棗十枚;皂莢二枚,去皮子,炙焦。
右五味,以水七升,微微大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《外臺》桔梗白散:治欬而胸滿,振寒,脈數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。
桔梗、貝母各三分;巴豆一分,去皮,熬,研如脂。
右三味,為散,強人飲服半錢匕,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者吐膿血,膈下者瀉出;若下多不止,飲冷水一盃。
《千金》葦莖湯:治欬有微熱煩滿,胸中甲錯,是為肺癰。
葦莖二升,薏苡仁半升,桃仁五十枚,瓜辦半升。
右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葦莖得五升,去滓,內諸藥,煮取二升,服一升,再服,當吐如膿。
肺癰胸滿脹,一身面目浮腫,鼻塞清涕出,不聞香臭酸辛,欬逆上氣,喘鳴迫塞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